旧日,这儿荒草丛生,乱石成堆;现在,罗田县骆驼坳镇郑坳村龙王岩水库旁已悄然变身“花果山”。
5年前,返乡石材矿主王月兴带着“让荒岗生金”的愿望扎根于此,用一台台挖掘机凿开顽石,用一滴滴汗水灌溉土地,将2250亩荒坡打构成集栽培、饲养、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化家庭农场,书写了一个新年代“愚公移山”的创业故事。
2005年,王月兴承揽华兴石材厂尾矿,一起办起建材厂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。但2016年,罗田县一纸《工业改变开展方法与经济转型施行定见》让他堕入深思:当“大别山绿色开展示范区”的蓝图铺开,当“国家生态文明建造示范县”的金字招牌挂起,他决定做件“傻事”——关掉挣钱的建材厂,回村啃荒山。
“不能让子孙只看到光溜溜的矿山。”2020年,这位75后党员找到村团体,一口气流通2250亩荒山,砸下600多万元建立“桃乐土”。
创业初期,土地流通难、技术空白成了绊脚石。他挨家挨户找乡民谈心,拉着老党员当“说客”,终究以150元/亩的租金拿下土地;为学栽培技术,他跑到“国际梨都”砀山拜师,高薪请专家驻场3年辅导。
山岗上缺电、缺水、缺网,他搭毛竹工棚、睡地铺,带领工人用5台挖机日夜拓荒。“满山硬麻石,光钻头就用坏10多个,人工清园超1万多个工时。”王月兴慨叹,为了将荒坡改构成梯田,他像“开足马力的机器”,白日指挥施工,夜晚研讨规划。2021年,400亩冬桃园初具规划,1.5万棵桃苗在石缝中扎根,敞开了他的“绿色转型”。
面临山地保水难、土壤瘠薄等问题,王月兴探究出“以养促种、以种带养”的循环形式。2023年,他筹资100万元建成养牛场,存栏量达150头,年出栏肉牛50头。
“牛吃玉米秸秆,粪肥发酵还田,桃树长得更壮实。”他介绍,农场栽培的小麦、玉米等作物除供给市场外,悉数用于畜禽饲养,构成“栽培-饲养-有机肥”闭环。
为应对极点气候,他自费整修万方小水库,埋设2公里灌溉管道,出资60万元建成滴灌体系,完成“天旱能浇、雨涝能排”。现在,农场的桃子因“红心脆甜、蜜香浓郁”成为招牌,2024年采摘季招待游客超万人次,销售额打破30万元,全年生果产值达6万公斤,发放工人薪酬40多万元,带动120多位乡民就近务工。
“光靠种田卖果,效益有限;让游客走进来,才干翻开新市场。”王月兴瞄准城郊旅行盈利,推动农旅交融开展。
2024年,他经过自筹和项目争资的方法花费220万元修通3.5公里园区路途,便利山货出山、游客进山。出资建造4层半的民宿现已完成主体竣工,100平方米保鲜库正在装置冷藏机械,桃子酒厂已竣工出酒,露营基地发动建造。每当采摘季,武汉、黄冈等地游客慕名而来,体会“摘桃、品果酒、钓山泉鱼”的田园日子。
电商助力更让农场声名远播。2024年金秋,很多直播带货达人经过“短视频+直播”宣扬冬桃采摘,单条视频点赞量“10万+”,带动线%。“现在不只卖桃子,还卖‘田园体会’,游客来了不想走,走了还想来。”王月兴笑着说。
农场的开展激活了村庄“熟睡资源”。现在,农场年用临工3500人次,长时刻用工6人,年发放薪酬超100万元,带动120余位乡民就近工作。脱贫户周大姐慨叹:“在农场打工,一年能挣2万多元,还能照料家里白叟小孩。”
村企共建形式更让团体与农户“双增收”。郑坳村经过争夺水利、工业项目资金,完善农场路途、露营基地等设备,依托农场开展村庄旅行,村团体经济年年增收。“王老板把荒岗盘活了,乡民们也跟着有盼头。”郑坳村党总支书记胡长青说。
“这儿将建养老公寓、矿坑攀岩基地,那儿要搞研学营地,让游客春赏桃花、夏摘黄桃、秋品果酒、冬居民宿。”站在新建成的民宿楼顶,王月兴指着远处的龙王岩水库勾勒蓝图。
他正在着手引进专业团队规划农旅规划,将农场打构成“出产、日子、生态”交融的一二、三工业示范园。
在月兴家庭农场,随处可见“变废为宝”的才智:石头砌成梯田护岸,秸秆化作畜禽饲料,尾桃变成醇香果酒。更令人牵动的,是他“带着同乡干”的情怀——从雇佣乡民务工到带动村企共建,他一直深信“一个人富不算富,咱们富才是真的富”。
王月兴对土地充满着厚意。他说:“从前做尾矿生意,总想着降服天然;现在种田,才理解要敬畏天然。” 这种认知的改变,恰是村庄开展理念的晋级 ——从“讨取”到“共生”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共建同享”。
为了让乡民们把握技术,他联合县农业村庄局举办了12期栽培培训班,培育本乡技术人才,户均年增收1.2万元。还自掏10万元建饮用水设备、修拦河堰、建大众健身小广场……乡民们说:“老王不只带咱们挣钱,还把村里的路、水都修好了。”
本年,桃乐土正打造“特征栽培+农产品加工+畜牧饲养 +农旅休闲”四大功用区,方针是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工业园。估计新增50个固定岗位,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
从“拓荒者”到“新农民”,王月兴用5年时刻让荒岗焕新颜。他的故事,是罗田县村庄复兴浪潮中很多能人返乡创业的缩影。他正用执着与才智破解土地暗码,用立异与据守书写年代答卷,让“诗与远方”照进实际,让大别山下的村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。
现在我的农场,春天花开满山,夏天桃香四溢,秋天游客满园,冬季民宿里也将暖意融融,栽培、饲养、民宿规划不断扩大。
有人问我,累不累?说不累是假的,这五年,我没睡过一次懒觉,头发白了少许,手比从前更糙了。但每次看到游客带着孩子来摘桃,看到村里的白叟在农场打工挣到钱,看到这片从前的荒岗变得朝气蓬勃,就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我常想,村庄复兴不是一句标语,得有人真的扎下根来,把荒岗变成“金山”,把愿望变成实际。接下来,我还想搞露营基地、建研学工坊,让更多人知道,村庄不是“穷当地”,而是充满希望的“好当地”。
我觉得,农业这条路,难,但有奔头。只需你有一股子“傻劲”“狠劲”“巧劲”,肯吃苦、肯学习、肯立异,村庄的广阔天地,必定能让你干出一番大工作!